还记得高中时写议论文,老师总说我的文章缺少一点“烟火气”。那些老生常谈的案例翻来覆去地用,连自己都觉得乏味。直到有次偶然在作文里写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故事,老师批注:“这个例子选得好,让整篇文章都活了起来。”
提升作文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科技人物事例就像一扇窗,透过它能看到这个时代最鲜活的脉搏。当同龄人还在重复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你笔下任正非带领华为突破5G技术封锁的故事,瞬间就把读者带入了当下这个科技竞争白热化的时代。
我有个学生去年高考作文用了马斯克回收火箭的案例,阅卷老师后来反馈说,这种紧贴科技前沿的素材让文章在千篇一律的考卷中格外醒目。科技人物的故事天然带有时代印记,他们面对的挑战、取得的突破,都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命题。
展现作者的科技素养和人文关怀
选择什么样的科技人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写作者的视野格局。既能读懂技术突破的精妙,又能体察创新者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写作姿态本身就很有魅力。
去年读到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作文,作者没有停留在杂交水稻产量的数字上,而是细腻描写了袁老在试验田里抚摸稻穗的场景。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切,让科技故事拥有了打动人心的温度。好的科技人物写作,需要在冷硬的科技成果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数据会说话,但故事能走进人心。钱学森归国的经历,比任何关于爱国主义的说教都更有力量;屠呦呦团队筛选数千种中药方剂的坚持,比空谈“持之以恒”更能打动读者。
科技人物的真实经历天然具有戏剧张力。他们面对的实验失败、技术瓶颈、外界质疑,都是极具感染力的情节。当你在论证某个观点时,一个恰当的科技人物故事,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读者在情感上被打动了,你的论点自然就更有分量。
写作这件事,选对素材真的能事半功倍。科技人物的故事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它们独特的光彩。
前阵子帮表弟改作文,发现他写“创新”主题时,把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全塞进了一篇文章。读起来像在报菜名,每个人物都只是蜻蜓点水。这让我想起编辑常说的:选案例不是逛超市,看见什么都往篮子里扔。
典型性与代表性原则
典型人物就像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用量不多,却能加速反应。去年批改学生作文时,有个孩子通篇都在写他邻居发明自动浇花装置的故事。创意确实不错,但放在“科技创新”这个宏大主题下,显得分量不足。
真正典型的事例应该能代表某个领域的突破。钱学森之于航天,袁隆平之于农业,他们的贡献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这类人物故事自带说服力,读者看到名字就能联想到对应的科技成就。选材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个人物是否承载着某个时代的科技记忆?
创新性与突破性特征
创新不是改良,是革命。我特别欣赏那些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科学家。屠呦呦从古籍中找到青蒿素提取灵感,这种“跨界”创新比单纯的技术迭代更有故事张力。
记得有篇获奖作文描写了任正非在华为最艰难时依然坚持研发投入。作者没有堆砌5G的技术参数,而是聚焦那个关键抉择的时刻——明知可能血本无归,还是把全部身家押在自主创新上。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气,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能诠释创新本质。
时代性与前瞻性要求
好的科技人物事例应该像双面镜:一面映照当下,一面指向未来。现在写钟南山的抗疫贡献就很有时代感,但若只写他2003年抗击非典,难免有些过时。
我常建议学生在素材库里建立“时间坐标”。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李飞飞,她的故事既包含图像识别的技术突破,也引发对AI伦理的思考。这种兼具现实意义和未来视野的案例,让作文不会随着技术迭代而迅速贬值。
可读性与感染力考量
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写得像人物传记摘要,读者也会走神。去年看到有学生写袁隆平,开篇就是“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这种档案式的开头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相反,另一个学生从袁隆平梦见稻穗像扫帚一样大的细节切入,瞬间把读者带进科学家的梦想世界。科技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有实验失败时的沮丧,会有灵感迸发时的狂喜。捕捉这些带着体温的瞬间,比罗列获奖名单更能打动人心。
选材这件事,本质上是在和读者做交易:你用精彩的故事换取他们的注意力。而科技人物的真实经历,往往比虚构情节更富有戏剧性。
翻看学生的作文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提到科技人物,十篇里有八篇会写爱迪生。不是说爱迪生不重要,但总让我想起高中食堂每周三雷打不动的土豆炖牛肉——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见。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的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在美国获得的那些荣誉,而是他决定回国时说的那句“我的事业在中国”。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可能有些老套,但在当时背景下,他放弃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越的科研环境。
我父亲那辈人至今记得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消息。那时他们聚在村里唯一一台收音机前,听着从太空传回的乐曲。钱学森让中国成为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个“第五”听起来普通,却是从零到一的突破。写他时不必堆砌技术术语,单是“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十个字,就足够有分量。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去年去湖南出差,在试验田边看到袁隆平的雕像。当地农民说,他生前最爱做的事就是每天下田。这个细节让我想起他说的“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多么朴素的真理。
有个学生的作文让我印象深刻。他写袁隆平在海南发现野生稻的那天,像极了侦探小说里的关键线索。那株被命名为“野败”的野生稻,看似普通,却蕴含着解决亿万人温饱的密码。这种从大自然偶然性中发现必然规律的智慧,比任何虚构的励志故事都更有力量。直到今天,全球每五碗米饭里就有一碗与他的研究相关,这个数据本身就值得深思。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
2015年屠呦呦获诺奖时,我正在医学院旁听。教授特意调整课程,给我们讲了她从《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的故事。那本1600多年前的医书记载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就这样奇妙地相遇。
她团队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用水缸代替提取容器。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拯救数百万生命的药物,最初来自如此简陋的条件。我特别喜欢她获奖感言里说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她把成就归功于团队协作和传统医学的智慧。写她时抓住“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会让文章更有层次。
任正非:华为5G技术的引领者
前年参观华为展厅,看到他们最早期的办公地点照片——深圳一栋居民楼里的三室一厅。从代理交换机的小公司,到5G技术的全球引领者,这个转变本身就充满戏剧性。
任正非43岁创业的故事常被提及,但更值得写的是他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选择。当时华为内外交困,他却决定加大研发投入。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后来成为华为在5G领域领先的关键。有篇作文写得很妙,说任正非像下围棋,不在乎一时得失,而是布局十年后的棋局。这种战略眼光,或许正是科技创新的另一种形态。
这些人物有个共同点:他们的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钱学森的航天梦始于战火中的求学经历,袁隆平的稻穗情结来自饥荒年代的触动,屠呦呦的坚持源于疟疾肆虐的现状,任正非的技术执着则来自被“卡脖子”的切肤之痛。最好的科技人物描写,应该让读者看见科技成果背后那个有温度的人。
上周批改作文时,读到一篇关于马斯克的文章。学生用大量篇幅罗列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参数,却忘了写那个在发射失败后依然坚持的工程师。这让我想起写作教学中常被忽略的一点:技术细节只是骨架,真正让文章鲜活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
人物背景与创新成就的有机结合
记得大学时写乔布斯的课程论文,我犯过同样错误——把重点全放在iPhone的触控技术上。直到教授在评语里写道:“别忘了写写他在里德学院旁听书法课的经历,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后来成了Mac字体设计的源泉。”
这个建议让我明白,科技人物的背景故事不是装饰品。写袁隆平的音乐才华和游泳技能,反而能让人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枯燥的科研中坚持数十年。屠呦呦的中医药背景与西医训练的结合,正是她能从古籍中发现青蒿素的关键。人物经历与创新成果之间,需要搭建一座看不见的桥梁。
创新过程的细节描写与情感渲染
有位学生写任正非创业初期,特别提到他在深圳炎夏里骑着自行车给客户送设备,后座绑着的纸箱被雨水浸软垮掉。这个细节比任何关于“艰苦奋斗”的形容词都更有说服力。
好的细节描写应该像电影特写镜头。不必写“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而可以写他在回国船上收到匿名恐吓信时,依然在甲板上演算公式的那支铅笔。不必说“屠呦呦团队条件艰苦”,而可以写她看着同事因接触化学试剂手上起满水泡时,默默递上的那管药膏。这些细微处往往最动人。
创新成果的价值阐述与社会影响
参观科技馆时,解说员介绍杂交水稻产量时打了个比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相当于为中国多产出了养活8000万人的粮食。”这个具体化的表述,比单纯说“大幅提高产量”更让人震撼。
写作时需要把抽象的技术价值转化为读者能感知的社会影响。5G技术不只是网速快慢,而是远程手术时医生手部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实时传递。青蒿素不仅是化学分子式,是非洲村庄里疟疾患儿退烧后重新睁开的眼睛。这种转化需要作者先理解技术背后的温度。
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与升华
去年在科技论坛听到个说法:创新者的品质像老火汤,需要文火慢炖。钱学森的严谨来自他在加州理工养成的习惯——每个数据必须验证三次。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源于创业初期被国外技术封锁的经历。
但要注意避免造神。有篇作文写“屠呦呦在实验室如圣人般忘我工作”,反而显得不真实。更好的写法是展现她作为普通人的坚持:在青蒿素临床试验阶段,她主动第一个试药,这个选择比任何光环都更能体现科学家的责任感。
写作时我常提醒学生:你们不是在写科技报告,而是在讲述人类如何用智慧拓展可能性的故事。那个在火箭发射控制室里紧握拳头的中年人,那个在稻田里弯腰一生的老人,那个在古籍堆里寻找答案的研究者——他们的犹豫、失败、坚持,与他们的成功同等重要。
最打动人心的科技创新作文,往往是在技术成就的间隙,让我们瞥见了人性中那些永恒的光亮。
前几天翻看学生的作文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同样写任正非,有的学生用在"创新精神"主题里,有的却用在"社会责任"主题中。这让我意识到,好的素材就像多棱镜,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色彩。
创新精神主题的素材运用
去年参加作文研讨会,听到一位老师分享她学生的写法:"马斯克的失败履历比成功更精彩——三次火箭爆炸,资金濒临枯竭,但他总在记者会上说'我们找到了另一种不可能的方式'"。
这种写法抓住了创新精神的本质。写创新主题时,不妨把目光投向那些"疯狂"的坚持。比如王小云破解密码算法,十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毫无进展的困境。或者写大疆创始人汪滔,他在宿舍研发飞行控制器时,同学都觉得这想法太不切实际。
我常对学生说,创新精神主题最忌讳写成"成功学大全"。真正动人的是那些在无人看好的领域里独自前行的身影。记得有篇作文写中国天眼团队,不重点写建成后的荣誉,反而细致描写工程师在南仁东病床前汇报进展时,他虚弱却坚定的手势。这种时刻,比任何奖章都更能诠释创新精神。
科技强国主题的素材运用
参观军工展时,解说员指着一台精密机床说:"这是支教授团队的作品,他们拒绝国外高薪回国,就因为当年导师说过'中国不能总当技术追随者'"。
科技强国主题需要展现个体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写黄大年放弃英国优渥条件回国研发深地探测装备,可以突出他手机里存的那张照片:南极科考站飘扬的国旗。写北斗团队二十年磨一剑,不妨从某个普通工程师的视角切入——他孩子出生时他在调试卫星,孩子学会走路时他还在调试卫星,直到某天带孩子去公园,指着天空说"爸爸参与制造了那颗星星"。
这类素材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技术参数,而是那些"值得"的瞬间。我在批改作文时,会给能写出这种质感的学生额外加分。
社会责任主题的素材运用
朋友在公益机构工作,说起他们用阿里巴巴的云计算追踪失踪儿童,三年帮200多个家庭团圆。这个案例让我想到科技与社会责任的主题写作。
这类素材需要展现技术如何照进现实。写马云创建蚂蚁森林,可以具体到内蒙古某个牧民因为防护林多了收入来源。写腾讯开发无障碍功能,可以聚焦视障用户第一次独自完成网购的早晨。甚至写共享单车时,不止于便利性,还可以写它如何改变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生态。
记得有学生写袁隆平时,别出心裁地采访了学校食堂阿姨。阿姨说杂交水稻推广后,米饭浪费现象明显少了,"因为现在的饭确实更香"。这个平民视角,让科技的社会责任变得具体可感。
时代担当主题的素材运用
疫情初期,我在新闻里看到比亚迪转产口罩的报道。原本需要60天的生产线改造,他们7天就完成了。这种"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担当,正是时代主题的最佳注脚。
写这个主题时,需要捕捉历史节点上的个人选择。可以写钟南山院士连夜奔赴武汉时在高铁上闭目思考的侧影,可以写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疫苗时第一批接种的勇气,也可以写普通程序员开发健康码系统连续加班的身影。
我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小人物的大时刻"。比如写快递小哥在疫情期间用无人机给隔离小区送药,或者写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员保障山区网课畅通。这些素材告诉我们,时代担当不一定是惊天动地,更多时候是平凡人在特殊时刻的多走一步。
写作课上我常说,选对素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素材在特定主题下焕发应有的光彩。就像调音师调整乐器,同一个素材,在创新精神主题下可以突出其突破性,在科技强国主题下可以强调其战略性,在社会责任主题下可以展现其普惠性,在时代担当主题下则可以彰显其使命感。
最优秀的作文,往往能让读者透过科技的外壳,触摸到驱动人类向前的那颗温暖的心。
批改作文时,我常常想起那个写马斯克的学生。第一次交来的稿子堆砌了五个科技名人的成就,从乔布斯到马云,每个事例都像蜻蜓点水。修改后的版本只保留马斯克,却深入描写了他在火箭第三次爆炸后,独自在控制室反复观看失败录像的那个凌晨。这个转变让我意识到,写好科技人物事例,不仅要懂得选择,更要懂得舍弃。
避免事例堆砌,注重深度挖掘
上周参加作文竞赛评审,连续看到三篇作文用几乎相同的顺序列举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的事迹。评委老师苦笑着说:“这些作文像在完成打卡任务——点到为止,毫无波澜。”
深度挖掘需要找到那个“刺点”。比如写屠呦呦,与其简单重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不如聚焦她在古籍中找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记载时的顿悟时刻。或者写任正非,可以细描他在创业初期那个简陋办公室里,对着仅有的几名员工说“将来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必有其一”的场景。
我记得有个学生写袁隆平时,专门去查阅了他1961年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发现那株特殊水稻的原始记录。作文里写道:“七月正午的太阳把稻叶晒得卷边,袁隆平蹲在田埂上,汗珠顺着草帽檐滴进泥土。就是在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里,那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静静站立着。”这样的描写,比罗列十个科技奖项更有力量。
防止过度拔高,保持真实客观
去年在某中学听公开课,老师展示的范文里把当代科学家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课后我悄悄问学生:“你们真觉得科学家都是完人吗?”一个男孩小声回答:“反正作文里都得这么写。”
真实往往比完美更动人。写科学家遇到的挫折、走过的弯路,反而能让形象更立体。比如可以写钱学森在回国初期面对简陋科研条件时的焦虑,写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受阻时与团队的激烈争论,甚至写任正非在华为初创时期因为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濒临破产的教训。
我收集过一些科学家的手记复印件。钱三强在日记里写道:“今日实验又失败,归家时女儿问爸爸为何总皱眉。”这种平凡时刻的流露,比任何颂歌式的赞美都更能展现科学家的真实面貌。写作时保留人物的脆弱与困惑,不仅不会减分,反而能增强可信度。
克服千篇一律,追求个性表达
翻看近五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集,发现对同一科技人物的描写角度惊人地相似。仿佛有个看不见的模板,把所有创新故事都压制成相同的形状。
打破这种模式需要找到独特的叙事视角。比如写钟南山,可以不写2020年逆行武汉,而写他年轻时在英国进修时,用自身实验数据纠正导师结论的往事。写马云,可以不重复阿里巴巴的创业传奇,而聚焦他2013年辞任CEO时说“互联网才刚刚开始”的那个下午。
有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她写屠呦呦时,没有从实验室角度切入,而是以青蒿的视角叙述:“我是一株生长在《肘后备急方》字里行间的青蒿,等待了1600年,终于等到那个认真翻阅古籍的女科学家。”这种大胆的视角转换,让老故事焕发了新生命。
写作课上我常示范同一个素材的不同写法。比如写航天事业,可以宏观描绘发射场面,也可以微观到某个年轻工程师第一次按下发射按钮时颤抖的手指。角度转换之间,千篇一律就变成了独一无二。
加强素材积累,提升运用能力
我书房里有本特别的手账,记录着各种科技人物的生活细节——黄大年最喜欢在深夜听《我的祖国》,南仁东习惯在图纸空白处画小星星,王小云解出难题后会给自己泡杯龙井茶。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往往成为作文中最亮的点缀。
素材积累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建立连接的过程。我建议学生制作“科技人物关系图谱”,比如通过“两弹一星”元勋们留学欧美的经历,理解那个时代科学家的共同选择;或者梳理从柳传志到雷军的传承,看中国科技企业家的代际演变。
最近在指导作文竞赛时,有个学生展示了她的素材本。除了常见的人物事迹,她还记录了相关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历史背景甚至争议观点。写5G技术时,她不仅提到华为的突破,还客观记述了国际社会的不同声音。这种立体化的积累,让她的作文既有深度又有思辨性。
好的科技人物写作,应该像调试精密仪器——既需要广博的素材储备作为零件,又需要独特的视角作为校准工具。当我们停止把科学家写成神话里的英雄,开始把他们还原成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做出非凡选择的普通人,笔下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写作的最后一步,永远是删除那些听起来很厉害却无关痛痒的句子,留下那些看似平凡却直指人心的细节。